分享好友 头条快讯首页 频道列表

海滨文献之邦 海上丝路起点——福建泉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一

2023-12-27 09:502410

福建省泉州市素有“海滨邹鲁”“文献之邦”的美誉,是宋元时期世界著名的海外交通重要港口城市,因此入选我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2021年7月,泉州市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闻得乡人说刺桐——宋城记忆

泉州城址经历了五代、宋、元三个阶段的改建和扩大,城市结构在宋代初具规模、基本稳定。五代十国时期,泉州多次扩建城郭,形成了完整的“子城”。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城“重加版筑”,修建了“罗城”,蜿蜒二十里,城墙约6米高,因修筑罗城时环植刺桐,又称“刺桐城”。南宋时期,泉州城址变化较大,开始从新门、涂门街这一线向南扩大,南部地带称为“泉南”,是南宋泉州对外贸易繁荣的地方,因防涝需要,泉州郡守沿滨江一线加建了兼具防洪功能的城墙,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城南部分包围起来,称为“翼城”。南宋时期,泉州古城的城市结构基本稳定,直至今天仍保留着宋朝的城市格局。

如今,泉州留下很多宋代的风物(包括民俗、戏剧、武术等),44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比重最多的是宋代遗迹,世界遗产泉州府文庙、南外宗正司、清净寺、市舶司遗址、伊斯兰教圣墓等,体现了两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辉煌;德济门遗址出土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石刻,正是中外商贸交流和多元文化融合的例证。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更是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此外,天后宫、老君岩造像、真武庙、德济门等都是宋城遗迹。

泉州古城现有历史文化街区3条,分别是国家级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省级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南历史文化街区。其中,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留存16处宋元遗迹,城南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着各种宗教信仰的遗址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中山路(原南大街)的格局已延续1100多年未曾改变。

涨海声中万国商——宋元世界海贸中心

记者在泉州开元寺采访时了解到,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的束腰部位有73方狮子和狮身人面的辉绿岩浮雕,与南印度朱罗国晚期的印度教寺院里的人面狮身石刻风格极其相似。另外,在大殿后廊檐下有一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柱身24幅圆浮雕刻有湿婆立像、象鳄争斗、毗湿奴骑坐金翅鸟等印度教神话故事,内容与印度古代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有关,石柱的外形、雕刻也与南印度朱罗国晚期的印度教寺院非常相似。2019年11月12日,时任印度驻华大使唐永胜曾到开元寺查看石柱上的印度教浮雕。

僧人释德远介绍说,开元寺须弥座是明代重修时从元末废弃坍塌的印度教寺庙移用至此,这反映出13世纪时泉州就有了印度教寺院,中国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同时期的此类遗迹。17世纪开元寺大殿重修时,居然使用了印度教寺院的建筑构件,是罕见的文化现象,这体现了泉州本土文化的多元包容特征。

据史籍记载,唐代中期由于“安史之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成为中外交通的主要渠道,泉州作为海上交通的港口应运而生。北宋时期,政府奉行“开洋裕国”的国策,与宋有海上贸易关系的国家达50余个,进出口货物品种达400种以上。

在此背景下,泉州与各国的商贸日盛,大量印度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日本人等千里迢迢来到泉州进行商贸活动,泉州港内各国帆船往来如织,岸上货物堆积如山。宋朝诗人李邴有一首诗写道:“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描写的就是当时泉州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云集泉州,盛况空前。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朝廷将福建路市舶司设在泉州,标志着泉州进入了对外贸易交流的鼎盛时期。南宋时期,为吸引国内外商人,泉州的市舶司将部分商品的税费从“十取其二”减少到“十五征一”,优惠的税收政策,推动了泉州港的繁荣。绍兴末年,泉州市舶司年税收占南宋财政总收入的1/50。泉州成为我国古代最大商业都市之一,也是中世纪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

从五代十国到宋末元初,中原皇族、士绅和百姓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文化,促进了瓷窑场的建设,也促进了提线木偶等艺术的提高。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对中原宫廷文化的传播,对本土武术、曲艺、教育、文化、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对泉州社会风俗的改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古城里共存的关帝庙、清净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体现了泉州的包容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的繁荣,使泉州成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见人见物见生活 留形留魂留乡愁

12月5日晚,记者在泉州中山路采访,虽然时间已经超过21时,但大街上仍然车水马龙、灯火辉煌。

中山路位于泉州古城的核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南洋风格建筑精华,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相关文化的建筑精要,成为历史上中西合璧的商业街建筑典范,是我国少有、保存较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相比千年古城,百年中山路还显得很年轻,但它是贯穿泉州古城的经脉,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泉州古城的核心区域,后经历代扩建延伸,形成至今天北到泉山门、南至德济门,全长约2.5公里的街道。2020年8月,泉州启动新一轮中山路周边29条街巷保护修缮工程,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并行,泉州鲤城区同步启动中山路及周边商圈业态提升工作,通过招商、优化、淘汰等方式对业态进行调整,实现商圈品牌多样化。

为保护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泉州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从制度、规划、路径、要素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布局,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创新保护活化措施,打造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成功样本。泉州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协调、部门履职尽责、动员群众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围绕“一轴三片”格局,守住质量安全、民生保障两条底线,在解决现实需求、坚持原真保护、创新资金运作三个方面下功夫,对173条街巷分区、分期实施有机更新,改善古城人居环境,让古城焕发新活力。

“泉州在中山路改造提升中坚持原真保护,大到每一扇门窗、墙体、屋顶,小到窗台的堆花、木料、水沙磨等,都邀请本地师傅进行精工细雕,力图复原。”泉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说,如罗克照相馆的“罗”字在清理后发现已经没有了,在改造中,特地根据老照片上面的字重新复原,让老字号店招回归。街巷修缮过程中,囊括了海蛎壳水洗石、夯土墙、出砖入石、木雕、石雕、灰塑等十几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保留了从唐宋到民国等各个时期的各个历史空间、建筑元素、环境要素,努力恢复街巷最初的模样。

2017年,金鱼巷微改造项目启动,这是泉州古城首个背街小巷改造示范项目,项目遵循古城保护改造“微干扰、低冲击”的准则。工程利用上万块清代、民国时期的胭脂砖,同时还使用海蛎壳水洗石、烟炙砖、清水砖等传统建筑材料,显现泉州传统街巷的古韵。

泉州还组织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师带徒”,参与古城街巷立面修缮工作,并邀请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甄别、评估,传承闽南建筑工艺。花巷建筑立面的传统图案需要切割瓷片,再由老师傅手工拼接嵌入墙面,属于古大厝经典的外墙营造样式。建筑的异形窗框是精美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正是当年流行的南洋风格,体现着侨胞主人的审美;滴水兽有狮子、鲤鱼、大象等多种形状,采用彩绘、剪瓷、泥塑、雕花等多种做法。“出砖入石”的墙面,巧妙做成隐藏电箱的外门;外立面用清水砖拼接,也有水砂石工艺,还有传统的红砖墙。既能看到木制小楼,也能看到砖、石、木混合的外廊式闽南建筑,还有南洋风格的小洋楼,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在这里充分体现。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泉州街巷改造提升取得显著成效,被媒体点赞为“以绣花功夫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让千年古城更好造福于民”。“金鱼巷微改造工程”“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分别获中国建筑学会“2019~2020建筑设计奖”一、二等奖;中山中路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被福建省推荐参评“中国人居环境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海南:鼓励存量房屋建筑用于康养产业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推动康养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鼓励存量房屋建筑用于康养产业。允许盘活利用现有空闲商业用房、厂房、校舍、办公用房、培训设施及其他设施提供康养服务,并

0评论2025-03-05333

扩围!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
近期,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在前期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基

0评论2025-02-18356

立法助力打造养老“幸福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要求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扩容提质增效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法规制度的支撑必不可少。我国多地制定并施行相关法律法规,以法治力量助力打造养老

0评论2025-01-17376

海南修订燃气管理条例
新修订的《海南省燃气管理条例》于本月起实施。据介绍,在条例内容修订过程中,海南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需求,注重用创新的制度设计理念和方法回应发展趋势和群众期盼,加强对燃气行业发展的正向引领。

0评论2025-01-17372

新时代城镇水务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规院水务院学术成果发布会异彩纷呈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中国建设报社联合主办的新时代城镇水务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规院水务院学术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有关治水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促进新时代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0评论2025-01-16408

聚焦园林绿化“小切口” 改善人居环境“大民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等作出部署。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介绍:“2023年,全国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约6.6万个、完成投资约2.6万亿元。这其中,建设‘口袋公园’4100多个、绿道5300多公里、拓展草坪开放空间1.1万公顷。”一句句平实的语言中蕴藏力量、振奋人心,一个个务实的举措中鼓舞干劲、提振信心。

0评论2025-01-16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