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云-建筑工程行业的专业平台

微信扫一扫

浏览量:41051353

“活化”老建筑,让历史留在未来

   2021-04-21 腾讯网5620
导读

“活化”老建筑,让历史留在未来

建筑无声,却可以让历史的讲述更加“原汁原味”。

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虽然还未对外开放,但经过了专业而细致的保护性修缮之后,其以“修旧如故”的新面貌,告诉着世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是如何历久弥坚。在不远处的太仓路127号,一大代表宿舍旧址(原博文女校)经过修缮之后,也最大限度接近历史原貌。作为修缮施工的负责人,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蕾表示,在整个修缮过程工作中不仅搜集老材料,还要用老工艺,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使其成为连接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正在修缮改造的中共一大会址。孙中钦 摄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一座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新街区,也要有可以阅读的老建筑,因为这里有城市的“根”与“魂”。城市有机更新,将历史“点石成金”,体味的是文脉,涌动的是创新。

延安西路238号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等协会的办公地。这里解放前是意大利商务总会,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不久前经过修缮之后,它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

“这里见证了上海文学艺术界的发展和壮大。文化名人夏征农、于伶、杜宣、林风眠、沈柔坚、丁善德、王云阶等都曾在此办公,是上海文化艺术界的集体记忆。我们根据历史沿革分析、房测报告和现状分析,将建筑物按照原有风貌进行恢复。”冯蕾说,“无论是外部的爱奥尼柱,还是内部独具风格的壁炉,都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展现其历史真实性,不为追求华丽而改变其原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老建筑不是“圈禁”起来供人欣赏的。有关部门要推动老建筑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修复、展示和利用,最大程度保存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完整性,发掘它们的时代价值,让珍贵的历史遗存依然可以参与到今天的城市运行中,与都市功能相得益彰,让城市文脉可感、可知,更可延续,让历史留在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曾经说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使用中保护,这是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在他看来,上海的历史建筑为城市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要追求这样的目标,不能没有历史建筑的彰显和积淀;另一方面,也要让这些历史建筑植入新的功能。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历史建筑就是时间谱上的音符。城市更新与文脉传承有机结合,建筑的保护性修缮与功能性修复兼顾,将更好地体现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也会让生活在这个城市人们更有幸福感。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zy88.cn/news/show-47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咨询电话

400-850-1518

版权© 建筑云   京ICP备2020049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