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云-建筑工程行业的专业平台

微信扫一扫

浏览量:273078724

从佛塔到唐塔,建筑艺术的绽放,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3-03-24 娜姐不懂历史2600
导读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以佛塔为主的佛教建筑与此同时得以大规模营建,促进了唐代建筑技术及艺术的多元创新与发展。关中作为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佛塔的建设格外兴盛,是集中反映唐塔建筑成就的典型代表区域。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以佛塔为主的佛教建筑与此同时得以大规模营建,促进了唐代建筑技术及艺术的多元创新与发展。关中作为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佛塔的建设格外兴盛,是集中反映唐塔建筑成就的典型代表区域。

而后大量关中唐塔在各类破坏中悄然消失,唯有极少部分在社会协同保护下得以留存于今,并成为唐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识,增强着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一、唐以前中国塔的历史积蕴

唐代佛塔能够得以快速多样发展乃至成熟的关键在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形成的长久历史积淀。宗教的传播不仅意味着思想观念的输入,而且伴随有附属产物的建立,在促进精神文化方面交流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物质文化的内容。

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便带来了一大批新的概念、教义和信仰,同时推广了新的圣物、符号、建筑、法器等物件,以及围绕它们互动的新方式,改变了中国人的物质世界。

佛塔因佛教而产生,在唐前阶段历经从无到有的过程,兼容并蓄的探索出符合汉地文化特征的新建筑形式,前朝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支撑唐代佛塔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外来佛教的融入:动力来源

1、两汉之际的初传与发展

印度佛教发起于公元前6~前5世纪,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约前273~前232年)得以快速传播,扩散至整个印度,并影响到了周边邻国。

其中重要的一支传播路径由恒河中下游,沿西域各国终抵中国西北地区。此后,这些佛教流行地区的信仰者频繁来到中国内地进行传教弘法。

汤用彤通过对“伊存授经”史实的考证,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传入汉代政治中心的开端,并且以口授的方式来传播佛教经典。

东汉明帝时期(58~75年)的“永平求法”和“楚王英奉佛”两事件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前者在南北朝以后曾被历代统治阶级当作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所征引。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磨合与吸收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历史时期,政权更迭、国土分裂、战乱不休。由于社会整体苦于混乱局面,加之政权兴衰频繁,催生并促进了宗教的发展与进步。

尤其是佛教自汉代初传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一次繁荣发展局面。

在互相影响和交相渗透过程中吸收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的关键。

曹魏至东晋时期,“玄学”的形成在意识形态方面一直对佛教产生着影响作用,并且越到后期影响越大,儒、释、道三者处于相互交融与碰撞过程中。


出现了近千信徒聚集的场景,“于长安造筑精舍,以讲习为业,白黑宗禀,几且千人”;同时洛阳、长安“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人”。这些事件都表明佛教在西晋时期的全面发展,稳固了其在中国的根基。

三、汉地佛塔的创始:标识象征

1、早期佛塔外来性

谈及中国早期佛塔的传入,亦不可忽视与佛教发展之关系。据佛教经典描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专门构一特殊纪念建筑以供其“舍利”,备后日以膜拜。

古印度将此建筑类型统称为“stupa”(窣堵坡),早在印度古老诗歌集《梨俱吠陀》(约前1500年)中就已有此名称,诸王死后均建此物。


古印度后来的精舍和天祠对中国砖石塔基本形制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建筑形态方面表现格外突出。

首先,精舍型佛塔功能性质与窣堵坡类似同是佛的象征,但整体造型完全不同,精舍更为强调纵向空间的发展,而且具有塔心室可供奉佛像的内部空间。

在印度菩陀伽耶大塔附近的库木拉合尔遗址,曾发现有三世纪高塔型“精舍”浮雕泥板,平面呈方形,上下直线收分,首层塔身高大,正中辟券门,内设佛像,顶部置意象化的窣堵坡。


其次,天祠在建筑规模和形制上与精舍类似,多为重阁层台,雕石文木,内有高大石像,但在宗教特征上有一定区别。

根据屋顶形式可分为希诃罗式、维摩那式和瞿布罗式,其中希诃罗是印度北方尖圆屋顶形式的神庙,底部为方形基座,上部为凹凸带饰贯穿的水平面层层叠置,如布巴内斯瓦尔“梵天主”神庙。

塔的出现在中国古建筑中较晚,晋宋姚秦间,翻译佛经者,执此窣堵坡求之于中国,而无物无文字以当之,或以类相疑,可译之曰‘台’乎?然台不能如其高妙,于是别造一字曰‘塔’以当之。”表明塔在中国起源较晚,“塔”字是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更进一步说明了塔的外来性。


将“窣堵坡”的结构抽象化安在汉土固有的木构重楼顶上,中国式的佛塔就出现了,目的是呈窣堵坡的高显之意,而不舍传统木构建筑之长,用楼阁增层以高显,创造崇高建筑形象。

“佛塔起源于印度,亚洲的一切塔,都是在印度塔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产生、传播、发展起来的”。中国佛塔通过基本的形式转译完成了对古印度佛塔建筑意象的真实表达,从而实现本土建筑的自我创新与不断赓续。


2、佛塔的创始

早期与塔的形象有直接关系的遗存主要以雕刻和陶器为主。早期遗留的佛塔建筑为数不多都弥足珍贵,其中考古发掘的北魏洛阳永宁寺九层木塔的遗址和现存唯一的北朝地面建筑北魏河南嵩岳寺砖塔是最早的两处。

楼阁式和密檐式是中国塔创制的两个重要途径。新疆地区古城遗址中保留有一类方形基座,座上形制即与窣堵坡一致的土塔残迹,建造时代跨度从汉末算起,长达五百多年。

中国早期佛塔的产生必然受到印度佛教窣堵坡影响,而木楼阁塔独特的外观形制无疑是中国古代哲匠营造智慧的完美展露。


借鉴了印度佛教建筑艺术特征,将窣堵坡整体形象符号化置于建筑顶部,成为延续佛教意义的象征所在;另一方面秉持着汉地传统建筑形态结构,把汉楼阁当神秘敬畏之物作为建筑主体,此是传承汉地文化的内容体现。

无论中国佛塔最初型制是否直接借鉴印度佛教建筑,或者是通过律经中相关佛塔内容先进行自主创造后受外域影响而来,从根本上讲中国佛塔的创始实际是一转译变化。


四、唐前造塔的经验:技术储备

古代匠人在恪守本土文化和吸纳外来文化基础上创建了气韵高尚和气质玄妙的木楼阁式塔,基本特征为平面四方,立面由檐柱、斗栱和挑檐重复叠加,顶部置多重相轮。

木构佛塔的产生体现了中国以木构建筑为核心的传统,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木构建筑技术的提升与发展。南北朝在延续东汉木构技术基础上,创建了多例高层佛塔,并且载结构上有所创新。


隋代佛塔在结构技术方面基本延续着南北朝的经验,为唐代砖石塔的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五、营建佛塔的效应:社会影响

1、“如塔之贵,似佛之尊”的宗教信仰

佛塔建立与释迦摩尼舍利崇拜有关,同时佛塔信仰直接受到古印度支提崇拜和圣树信仰的影响。佛塔的产生是佛教以自身教义为主导思想,综合古印度传统习俗,而进行的理性选择。

从“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和“虽得阎浮檀,百千金宝利,不如一团泥,为佛起塔庙”两句偈语中可以看出,这时的佛塔作为佛法的象征,体现着佛教精神的传承所在,鼓励世人通过建塔来助力佛教推广。


在向周边国家的传播和推广上,佛塔与佛经占据同等地位,是实物传播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初期“立塔为寺”的佛寺总体布局特点也充分说明这一点。而佛教的传播包含着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先宣扬,后巩固,是其基本发展逻辑,在中国的传播亦然如此。

此时,佛塔依然保留着最初产生之时的象征意义,作为教内“圣物”的代名词,成为佛教僧侣礼佛的对象。道宣在《广弘明集》中载道:“佛生天竺,随其土风,葬必阇维,收必起塔。塔即是庙,庙者貌也,祭祀承事如貌存焉。


2、“立德树人,庄严国土”的纪念标识

佛教初入中国,两种文化即在伦理观上产生撞击,但佛教徒以韬晦方式化解了矛盾冲突,避过艰难期之后正式走进交流互通。唐代这种交流融合迈入鼎盛,通过对译经方式的变化,以及本土教派的形成,可以看到佛教与中国原有传统文化观已渐适应。

从佛教的发展和教义来看,“佛”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早期佛塔纪念主要以人为导向(后来也出现了象征物,但最终核心依然会转向人),这与传统儒家祭祀观有着相似之处,以崇德报功之义而崇拜,传承的是人的道德思想与精神。


佛塔在丧葬艺术中有两方面意义:第一反映了人们把佛塔理解为对不死的崇拜;第二佛塔对中国丧葬建筑具有显著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制度影响,功能所属决定着外部造型,建筑形制烘托出特定空间,在这里建筑的功能、形制、空间三者关系密切。

中国传统礼制建筑在平面构图中,多以蕴含深层哲学意味的基本几何形“方”和“圆”作为重要构成要素,从而形成令人敬畏的空间环境。唐代佛塔亦如此,方与圆拥有完美的对称关系,平面构图稳重大方,立面具有很强的轴向性,而各层的收分处理使得整体挺拔向上充满活力,这也正是唐代佛塔“大巧若拙”的表现所在。


另外,唐代外形高耸的大型佛塔在城市空间构成中的作用已与传统楼阁同等重要,若单从标志性来看,甚至还略胜一筹。

佛塔作为佛教信仰的崇拜对象,传统建筑的新进成员,国家实力的综合彰显,唐代大型佛塔因宗教人文之纪念功能,典雅肃穆之独特形制,庄严国土之致敬空间,成为国家重要标识,在营建中占据一席之地。


小结

塔以其高耸的雄姿、独特的形制、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内容,多种结构形式的表现综合反映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卓越成就。

唐代是佛塔逐步向多样化、世俗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砖塔凭借坚固耐久、功费甚微等优势在此时得到广泛应用,并创造出了众多典范之作,影响于后世砖塔的发展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zy88.cn/news/show-514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咨询电话

400-850-1518

版权© 建筑云   京ICP备2020049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