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层设计:纳入全市产业发展战略
广州明确将“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作为4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纳入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进行布局,目标到2030年形成5000亿级的产业集群。这是国内第一次有城市把建筑业相关产业列为全市战略性发展产业。
为了实现目标,广州印发纲领性文件《广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年)》,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围绕优化政策机制、树立建筑产品理念、打造产业生态、促进信息技术融合、完善人才保障体系等方面26项重点任务,统筹引领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印发指导性文件《广州市智能建造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政府引导、企业创新、项目试点”三大路径,涵盖培育产业生态、推广BIM技术应用、推动智慧施工等6大领域,并细化分解为29项重点任务和99项具体举措。
广州还印发了《广州市装配式建筑和模块化建筑项目容积率激励措施实施细则》,明确给予实施模块化建筑项目和装配式建筑项目6%和3%的不计容面积奖励。当前,广州正在编制《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重点从标准体系、技术升级、项目应用、产业氛围等方面明确各部门具体任务,并且在新开工的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和原拆原建等项目中明确应用模块化建筑建设面积比例。
场景优势:落地新技术,打造新高地
广州发挥场景应用丰富的优势,建立在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危旧房屋原拆原建等场景应用工业化建筑的项目储备清单,通过项目培育,使广州成为国内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技术使用的热土和高地。
黄埔区迳下未来乡村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建造新型农宅,施工高效且环保,质量更优,工期可节省约40%。项目嵌入智能家居,预留供电点位,后期能灵活增配模块,带来便捷智能体验,助力广州推进“百千万工程”。

广州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装配式装修、智能家居等5个方面协同发力,实现BIM(建筑信息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目前,BIM技术已被纳入《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政府投资项目、重点片区工程全面应用BIM技术,三维智能审图系统累计审查项目1681个,模型数量达1.5万个,居全国首位。
目前,全市已形成11个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年设计产能超200万立方米,产值突破7亿元。2024年,广州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达49.41%,超低能耗建筑试点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广州建筑湾区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行业先锋,其黄埔基地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之一。该基地近年生产的PC部品部件已广泛应用于超过300万平方米的境内外装配式建筑及市政工程。

集群联动:升级产业链,产品走向全球
广州以“链长制”为抓手,引导上下游优势企业成立建设行业智慧化产业联盟,推动智能建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与多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智能建造企业在穗建立区域总部或子公司,落户供应链、科技研发等板块业务公司,指导链主企业牵头联合筹建新型建筑工业化协会,指导多家单位参与组建粤港澳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
广州推动智能建造相关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导入智造、研发等功能,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装配式装修-智能家居”五大赛道,谋划智能建造和工业化建筑产业园区“2+5”布局。其中,“2”是1个数字设计聚集区(住建部新城建领建园-白云区设计之都)和1个创新研究聚集区(天河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地);“5”是3个模块化建筑和装配式装修生产聚集区(白云区、增城区、南沙区)、1个智能装备研发生产聚集区(住建部新城建领建园-黄埔区中新知识城、湾区智造)和1个智能家居研发生产聚集区(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番禺区大学城)。
广州以开放姿态联动湾区、出海全球。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为契机,广州联合香港建造业议会、澳门土木工程实验室成立“粤港澳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广州建筑承接香港MIC项目,拓展湾区智能建造产业市场。在澳门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广州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装配化装修方案得到广泛应用,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标准输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
广州通过编制工业化建筑在造价、设计、施工方面技术标准和发布标准化产品图集,规范建造基本流程,保障工程造价,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业发展。

此外,广州率先发布《智能建造技术清单》《智能建造项目评价指引》,明确基础级、标准级、领先级技术应用要求,引导企业分阶段提升技术水平。《智慧工地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明确智能建造全流程技术要求。同时,编制《模块化建筑评价指引》《装配式装修技术导则》等12项细分领域标准,形成覆盖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的全链条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