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工作会议对现代城市建设提出了系统性要求,从优化城市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到打造宜居空间、践行绿色低碳,再到筑牢安全韧性、传承历史文脉、建设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要求不仅适用于大型城市规划,更能指导具体建筑项目的实践。清华同衡尼山耕读书院项目,正是对这些要求的积极回应。本文将深入解析这座书院如何以小见大,将城市发展的宏观命题融入建筑细节,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功能与文化共生的典范。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重要文化载体,尼山耕读书院以 “借山景,造园林” 为设计内核,在用地范围内,将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语言:通过功能复合的空间布局践行 “宜居城市” 理念,以儒家文化符号传承呼应 “文明城市” 建设,用海绵城市技术与绿色建筑标准落实 “绿色低碳” 要求,凭借科学的交通组织与安全设计筑牢 “韧性城市” 基础。
借山景,造园林:
设计理念里的自然与诗意
漫步在尼山耕读书院,仿佛能听到千年的文化回响。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借山景之灵秀,造园林之清幽,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
借山景:融入自然的智慧
尼山的自然景色本就如诗如画,我们深谙 “靠山吃山” 的道理,巧妙地将周边山景引入建筑设计之中。在规划各功能区时,充分考虑了山景的朝向与角度。无论是住宿区的房间,还是教学区的教室,都能让人们在室内就能欣赏到尼山的美景。“借山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设计让建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自然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山景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建筑也融入了山景之中,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了空间的价值。
耕读书院运营中心作为一个集接待、会议和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建筑,其功能布局独具匠心。几大区域呈半围合、围合式组合方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内庭院及一个开敞的花园 ,宛如一个世外桃源,宁静而又充满诗意。
“造园林” 是对空间的精妙组织与利用。通过功能区的围合布局,不仅划分出了明确的功能空间,还创造出了丰富的灰空间,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与趣味性 。同时,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传统造园技艺,将不同的景观节点串联,形成步移景异的游览体验。而庭院和花园的尺度把控也恰到好处,既保证了私密的休憩空间,又营造出了开放的社交氛围,实现了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样的设计,营造出了宁静且富有变化的氛围,让人们在其中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沉浸在诗意的空间里。
规划布局:
功能与美感的共生
在尼山耕读书院的规划布局中,我们通过对建筑功能、空间结构、交通流线等多维度的专业考量,实现了功能与美学的深度融合。
总体布局:多元业态的融合
尼山耕读书院作为复合型文化建筑,其功能布局遵循 “分区明确、联系紧密” 的设计原则。以运营中心为核心,采用 “一核多翼” 的空间结构模式,通过水平向的连廊与垂直向的电梯井构建交通网络,将住宿、餐饮、教学、体验等功能区高效串联。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减少了人员流线交叉,还通过空间序列的组织,形成了 “公共 - 半公共 - 私密” 的过渡,保障了各功能区的使用效率与空间品质。
交通组织设计充分体现建筑工程学原理。西南角主出入口结合广场空间,通过合理的人流密度计算与疏散通道设计,满足大型活动集散需求;北侧与东侧次出入口采用双首层设计,与一期建筑形成立体衔接,提升了场地的整体连贯性。停车场运用 BIM 技术进行动线模拟,优化车位布局与车辆通行路径,配合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车辆平均进出时间控制在 30 秒以内。同时,通过人车分流、不同功能流线分级设置,确保游客、工作人员、后勤运输等不同动线互不干扰,提升空间使用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景观规划层面,设计师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场地内原有生态系统进行评估与修复。通过微地形塑造、植被群落重构等手段,构建了多层次生态景观体系。动态娱乐区采用模块化设计,亲子互动设施的选址经过日照分析与行为动线研究,确保使用安全舒适;静态休闲区则结合风环境模拟,合理布置凉亭与观景平台,形成舒适的微气候空间。此外,通过植物季相搭配与色彩规划,运用乔、灌、草复合种植模式,实现景观均好性的同时,增强了场地的生态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