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云-建筑工程行业的专业平台

微信扫一扫

浏览量:29502517

靳喆:做“人民的建筑设计师”

   2021-12-22 中国青年杂志2490
导读

靳喆:做“人民的建筑设计师”

目前,我国有残疾人8500万、0~6岁儿童2.5亿、60岁以上老年人2.64亿、孕妇2000多万,长期失能或暂时正常活动能力不足的特殊人群达6亿以上。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无障碍事业建设发展同样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维护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

本期专题推出“致敬无障碍发展”年度青年人物风采展示活动专题报道。该活动由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总策划,中国青年杂志社与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我们在通过组织推荐、社会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入围的近80位候选人事迹材料中,经过专家综合评估,选出10位作为“致敬无障碍发展”年度青年人物,20位作为重点关注青年人物,将他们的故事写入我们的报道中。

在这十位年轻人中,有人自身残缺,致力于带领更多残障小伙伴走入社会,将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大声表达出来;有人将无障碍理论研究转化为现实成果,以科技创新赋能社会服务;有人常年进行无障碍理念传播,坚持推动立法……不论是身患残疾,或者单纯心怀善念,大家领域不同,却无一不是投身无障碍事业建设多年,艰辛付出,亦各有所得。

希望我们可以用文字刻录下无障碍事业的点滴进步,也可以用心用情,描画出托举起推动每一个微小进步的人们的样子。我们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每一年,我们都能坚持为无障碍事业的发展鼓与呼,并可以欣慰地看到有更多人加入我们,凝聚起关于“无障爱”更庞大、温暖的力量。

爱,无障碍——“致敬无障碍发展”年度青年人物风采⑨
靳喆:做“人民的建筑设计师”
沈阳的张大爷午后在自家农村小院悠闲地晒着暖儿,此时同村的李大妈也已借助轮椅推着常年卧床的老伴儿出门遛弯儿;远在北京西城区的刘爷爷和老邻居们在刚改造完的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下着棋,不时地望向正在儿童活动场地嬉闹的孙子。

让老人拥有更有尊严、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给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玩乐环境……这些心愿与美好生活的实现,源于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宜居环境无障碍研究中心副主任靳喆所在研究团队的一次次改造。长期的实地调研、真实的用户反馈,微小到无声的每个细节都被认真记录并最终呈现在改造方案中。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里,他们用尽全力,打造柔软有温度的建筑空间。

01

思考


2010年,靳喆从建筑学专业毕业,进入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任建筑设计师。
入职几年内,靳喆迅速进入角色,找准定位,参与完成多项住宅规划、商业类、文化类项目的工程设计。几年间,靳喆作为方案主创完成了内蒙古乌海军分区综合办公楼项目、北京利尔德文化创意园项目等,100多万平方米的规划建筑项目方案设计、20多万平方米的施工图设计工作,为她的项目策划及对项目全过程整体把控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得益于大学期间的学生会工作经历,她毕业入职后同时承担了院内的党建工作。
时光在一次次的匠心设计中飞逝。2017年,靳喆参与到“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无障碍人性化设计中,新区的规划是国家千年大计,这对靳喆所在团队来说,既是一次业务能力的锤炼,更是一场思维颠覆之旅。
全社会对无障碍建设的关注与重视程度近年日益提高,但在2017年仍然受到“国内专家学者人数过少”“可借鉴经验缺失”等现实因素的制约。靳喆就职的公司承担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总承包业务,该项目也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列为专项的项目。
在无障碍建设的几位老专家学者带领下,靳喆与团队的设计师们驻扎现场调研、设计,与施工人员一起研究工艺工法,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设计点。例如,导引服务台通常为普通成年人设计,不便于轮椅乘坐者及儿童进行咨询,团队将之改为低位服务台形式并倒圆角;除了注重无障碍出行坡道的铺设外,还额外留意了会议室桌面的高度及演讲台两侧的坡道设计,“越来越多优秀的轮椅使用者能够走上舞台,在做设计时,我们应该将眼光落在每一个细微处,提供便利。”
历时两年的研究、设计、建设过程,形成了在国内首个可示范推广应用的无障碍系统化专项设计雏形。在此过程中,除了不断地突破自我能力的边界,也让靳喆有了许多体悟:“最初大家都是考虑国际标准是什么、哪些是必要设施等问题,但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愈发深刻地体会到,除了细微处的落地,更应该从城市发展、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设计等宏观层面,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一张蓝图’深度融合。”
“无障碍设计不应是被孤立的单项,它一定要有机地、自然地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公共环境融为一体。”这个项目肉眼可见地让靳喆得到成长,也让她重新思考“无障碍设计是为谁而设计”这一命题。

02

答案


2017年,中建设计宜居环境无障碍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是第一家由大型中央国有企业牵头创立的无障碍研究中心。靳喆任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中心成立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既有居住建筑公共设施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工作,住建部《新时代无障碍机制体制研编》《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研究》《城市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研究》、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宜居之都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无障碍研究工作,让靳喆来不及停歇,更是无暇顾及牙牙学语的孩子,一刻也不停地奔波在研究和示范应用的路上。
北京西城区的胡同改造项目、美丽乡村规划、沈阳适老化改造项目都是靳喆及团队的心血,杭州、嘉兴、衢州、哈尔滨、沈阳、海口等多个城市都时常闪现她忙碌的身影。“一项项科研成果和一例例示范项目带来的经验,需要在大量的实践应用中一步步完善,在实践中亦可帮助无障碍理念的传播。在无障碍这条路上,看到了老人、残障人士的需求,便一刻也容不得我们懈怠。”靳喆认真地说。

2018年,杭州湖滨步行街街区被商务部纳入全国首批改造提升试点的11条步行街之一,也是全国首个对标世界一流的“无障碍步行街区试点项目”。本次改造包含交通接驳系统、道路广场系统、建筑场地系统、无障碍服务配套设施系统、标识系统、智慧化系统的无障碍系统化全过程专项设计、近千项全龄友好无障碍微改造节点设计。
靳喆作为该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实地调研,创建了从咨询到规划设计、选材、施工全过程各专业协同一体化改造的建设模式。
“设计与落地不应是割裂开的。”这是靳喆无数次实践总结的经验,亦是本次项目中她坚持的原则。为了保证设计方案的高品质落地,靳喆带着团队驻扎现场深度参与了选材、施工、产品设计等每一个环节。
铺设无障碍坡道时,她乘坐着轮椅一遍遍调整铺设角度;杭州的大雨中,又一遍遍步行在盲道上测试防滑性能;关于扶手的材质选用,坚持由设计师现场选材。施工人员对她近乎苛刻的较真态度时常感到不解,靳喆却说:“对于我们来说,坡道的倾斜角度相差几度或许根本难以察觉,但对于乘坐轮椅出行的人、推着儿童车行进的人、需要助力车辅助行走的老人来说,多倾斜的两度或许便意味着‘可望而不可及’。”
这种“换位人生”的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她一次次出行、一户户调研、一个个追问,从真正有出行困难的人口中记下的需求。
她知道这些设施是为谁而做,她坚定这些设计是为了解决谁的痛点。
“许多视障人士出行时会将城市的排水系统当作盲道来走,因为总结发现下水道盖板的格栅宽度不致导盲棍掉落,且整齐连贯无异物遮挡。所以在设计步行街区的盲道时,我们特别关注了盲道的连贯性且在选材上关注结构合理。关于盲文凸起标识的设置,视障朋友们笑称,‘你们设置了我们也不知道在哪,且那个标识夏热冬冷,碰不得。’于是我们创新性地增加了与街区智慧大脑耦合的无障碍地图及语音导航系统,在关键节点为视障出行人士提供语音提醒服务。”提到方案落地的种种,靳喆如数家珍。
最终,“杭州市湖滨步行街区无障碍改造项目”完成后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评选的“2021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典型案例”,2020年北京勘察设计一等奖。

03

听到无声的需求


2018年,中建党员设计师志愿使团成立,靳喆为发起人之一;随着志愿使团的影响力扩大,2020年无障碍环境研究专业委员会(智库)组织成立了“全国无障碍志愿使团”,靳喆任首届轮值主席。
除了定期组织业务与党课深度融合的培训、举办公益活动,靳喆还带队走访了北京、沈阳、衢州、嘉兴、萍乡等城市的百余个乡村,助力村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老年人居家环境改造工作。
如果说,在雄安、杭州步行街区等国家重点项目中,靳喆开阔了视野,拥有了顶层设计的宏观思维,那么在深入田间地头的乡村之旅中,她逐渐懂得了个性化改造。
“沈阳的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进行时,我们设想了老人可能提出的各种需求。但到了现场,老人只是握着我的手,低声说:‘我希望能在门前坐着晒晒太阳。’那一刻我便意识到,坐在北京的办公室,是永远无法做出真正能改变乡村生活的设计的。他们的诉求很简单、很朴实,让人意料之外,却又完全在情理之中。”一户户实地勘探、当面问询,这无疑增加了设计的环节,但由此,便懂得了靳喆的坚持。
在中建党员设计师使团的志愿活动中,除了实践经验、为民情怀的积累,随之增长的还有设计师们与群众沟通、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
走访的过程中,靳喆发现,面对改造需求的问询时老人大多语塞,他们早已在生活的磨难中学会了适应与忍受。这对靳喆提出了新的难题,但她却又在实践中寻求到了破解办法。
“当耳朵听不到想要的答案时,我们便要学会用眼睛去看。村口大树下原本设置的座椅因为长久无人使用,已经布满泥尘开始生锈。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老人们总是自发聚集的地方,便是阳光充足、最适合设置桌椅之处。一户腿脚不便的老人家里,墙上布满诸多手印导致墙皮已经明显发黑、脱落,那里便是设置辅助扶手的绝佳之处。生活的细节会给我们许多答案,重要的是要懂得接收这份讯息。”说起乡村那些需要她的老人们,靳喆的眼睛亮亮的,声音不自觉变得柔软。
“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薛峰总是教育我们说‘要做人民的建筑设计师’,这句话在一个个项目里、一次次实践中,得到了深刻阐释。随着实践与时间的增长,我也愈发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与含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靳喆说道。

04

让家更温暖


近年,除了参与一个个或重大或民生的项目,靳喆还一刻不停地诞生了许多“深夜作品”——参编了住建部《无障碍设施建设图集》、团体标准《城市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标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既有住区公共设施改造技术规程》,参与了书籍《新时代中国建筑绿色设计》编制工作等。
当问及为何会在这一不太被大众关注的领域深挖,成就感来自何处时,靳喆回答得很朴实:“全龄友好无障碍研究是一个小众领域,也是一项软科学,虽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它是一项润物细无声、能带来潜在持续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科学。”
“从宏观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是落实十九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湖南提出‘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的讲话精神。从经济方面来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目前已达到2.6亿人,现实潜在的障碍人群达5亿人。通过无障碍的发展,从供给方面,有助于发挥老年人、残疾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挖掘人力资源;从需求方面,将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契机。”
关于未来,靳喆及团队正在研究开发数字孪生全龄友好无障碍城市关键核心技术、主动健康社区和家庭病房改造等关键技术,填补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整个城市空间就像是一个家,发达的经济、良好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硬装基础,但无障碍设计的建设仿若家里的布艺、窗帘等软装,它是实现人们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亦增添了这个家的温暖。”这是一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员为人民服务的一腔热忱和探索无障碍的大爱情怀。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zy88.cn/news/show-188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咨询电话

400-850-1518

版权© 建筑云   京ICP备2020049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