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建筑类型?
有多冷?
冷门建筑的影响本质上是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博弈。
其开发需以保护为前提,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客群、完善配套服务、深化文化体验,将 “冷门” 转化为 “特色”,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
正如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所言:“建筑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高,而在于它如何与周边环境对话。” 冷门建筑的真正魅力,正在于其独特的在地性与未被同质化的文化基因。
01
MARSK瞭望塔
丹麦 / BIG
MARSK瞭望塔高25米,坐落于丹麦著名瓦登海国家公园的沼泽地,因此得名“沼泽之塔”(Marsh Tower)。它如同艺术雕塑一般从自然景观中升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俯瞰周边美景的观景台,同时也成为一个促进当地社区发展的重要旅游地标。
▲鸟瞰图
项目面向所有人开放,乘坐轮椅的游客可以通过底层的入口坡道与塔中心的电梯直达顶层。耐候钢作为塔的主要材料定义出其简洁的设计语言,彰显出一种自然的美学,在为建筑赋予强烈存在感的同时,将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人视图
BIG的创始人与创意总监Bjarke Ingels说:“MARSK瞭望塔见证了我们与Schacks Trapper铁匠们二十几年的友谊与合作。
通过将钢制台阶旋转的单一手法,形成了塔身的双螺旋结构并在结构中央留出了设置电梯的空间,游客可以通过这条单一的螺旋路线上升或下降,在视觉效果上,它宛如结合于一体的正反两部楼梯连接了天空与沙滩,同时也连接了沼泽和瓦登海。”
▲结构图
项目由BIG与Marsk Camp Group合作完成,旨在为当地创造一个体验式的旅游目的地,以全新的角度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瓦登海国家公园的独特景观。瓦登海国家公园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大型潮间带生态系统之一,以其独特的涵盖了海洋、沙丘、森林、荒野等多种地貌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野生动物群落而闻名。
02
Rancho Cebú & Destilería酿酒厂
墨西哥 / RootStudio
Rancho Cebú是创意工作室RootStudio于2017年开始的项目之一,项目围绕龙舌兰的种植展开。由João Boto Cæiro领导的团队细致规划了这座多功能农场的每个区域,包括从酿酒厂到存储仓库、服务区、烘焙区等功能区域,甚至来访艺术家的住所、酒店和两公顷的花园。
花园中将种植从场地施工过程中拯救出来的本地植物,规划后的场地不仅包括了穿过综合体不同区域的路网,还拓宽了通往Matamoros的高速公路。
▲人视图
设计团队在这片土地上种植了一棵巨大的惠枣树(芳香树),旁边种植了其他相同物种的树苗,进而形成了一排排超过三米高的种植园。场地内还种植了1300棵橡树,与酿酒厂前花园的黄色花朵形成对比。
设计团队还与Luis Zárate合作在其他区域种植了仙人掌、龙舌兰、菊科植物和万寿菊,并与Guillermo Olguin一起规划了春季花园,此外,场地内还设有独特的热带景观区。七年多来,RootStudio一直在关注这些野生植物的生长。
▲节点图
跨领域合作一直是RootStudio的基础工作方法之一。花园里设有一个大型集水箱,灵感来自龙舌兰“菠萝”和在米特拉遗址上发现的前西班牙雕花,由瓦哈卡艺术家Luis Zárate以金属制成。
这个集水箱不仅履行了为整个建筑群提供水的功能,而且还作为一个独特的标志,让人们从远处就能轻易辨认出农场的位置,而不需要任何标志或其他物体来打断特拉科卢拉圣谷的自然线条。一条80米长的小路围绕着一座倒影池延伸,两侧是茂盛的仙人掌,将不同区域与酿酒厂连接起来。
▲借景
Rancho Cebú是瓦哈卡首家提供住宿的酿酒厂。自2022年以来,RootStudio团队一直专注于为该综合体创建一家酒店,该酒店由其他酿酒厂的废弃旧窑改造而成。建筑中砖的排列方式与旧窑相同,以其形状重现了当地的建筑传统。
由此产生的建筑以单层的形式呈现出来,共提供了11套可容纳双人的套房,其中八套客房位于地上,另外三套沉入地下,从远处看,这一排酒店套房整齐排列,作为牧场历史的一部分,与景观融为一体。酒店屋顶设有露天浴缸和瞭望台,同样能够欣赏到洞穴壁画。
▲剖面图
03
精神围场
墨西哥 / Rubén Valdez
这个亲密的圆形空间半埋于沙漠地形之中,象征着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深刻联结。脚下是裸露的土地,头顶为开放的天空,这种设计强化了人与大地、宇宙之间超然的精神联系。
▲ 鸟瞰图
建筑的形态巧妙地框定了周围的自然景观:一处半圆形开口正对远方的山脉,而穹顶之上的天空则被圆形墙体环抱,形成视觉焦点。整个空间沿东西轴线布置,使得太阳的运行轨迹得以被感知,映射出时间的流逝与沙漠光影的无尽变化。
▲俯视图
唯一的入口设置在与空间主轴呈45度角的位置,采用折线式遮挡设计,逐步揭示内部空间,营造出一种静谧隐秘的氛围,增强了场所的仪式感。空间内部几乎保持原始,仅设有一面抛光的黑曜石镜,灵感来源于墨西哥文化中沿用数百年的“texcatl”镜子——作为自我凝视与灵性占卜的象征物。
▲景观
▲剖面图
04
自行车博物馆改造
比利时 / Callebaut Architecten
该改造项目旨在传承当地文脉,因此建筑师在加固严重受损墙体的基础上,重点修复了主立面,并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石材、栏杆、瓷砖等细部元素。
▲ 人视图
考虑到室内原有布局已遭损毁,正式的室内空间构成将进行彻底改造并重建,以适应满足业主需求的新功能规划。该项目始终秉承保留原始建筑的真实性及其与当地建筑的关联这一前提。
▲外立面节点
鉴于室内原有布局已损毁严重,设计团队对室内空间进行彻底改造重建,在充分满足业主全新功能需求的同时,深度挖掘并保留建筑的原始特质,维系其与当地建筑文脉的紧密联系。
▲室内楼梯
走廊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深邃的空间纵深感,并精心布置自行车元素,巧妙融入工业风设计,为空间注入灵动的现代活力。
▲展厅节点
05
Park + Ride
比利时 / HUB
安特卫普市政府计划在城区及周边区域塑造更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而这一举措的关键部分是开发一系列“Park+Ride”(停车+乘车)建筑。除了改善流通性,该市还寻求对进入市区的入口点进行外观上的提升。
最终,数座新建的“Park + Ride”建筑将成为人们来到安特卫普时最先接触的门户。该项目的挑战在于要在不同尺度下结合多种交通形式,这些都超越了“Park + Ride”的空间本身。
▲ 项目节点图
Park + Ride停车楼的设计目标
在城郊地带建造三座停车楼,用以减少历史城区的汽车数量。停车楼总容量约为4000辆。
创建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在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同时成为城市和地区的门户。
▲立面图
Park + Ride停车楼的设计特点
支撑结构即是建筑本身:柱梁、楼板以及精心设计的轴承直接定义了建筑的形象。建筑没有立面,只有节奏和衔接。
使用层压木梁。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并带来更大的净空高度,这反过来又能为建筑引入更多日光并提高透明度。
▲节点图
紧凑的平面结构。位于中心位置、自然布局的天井提供了尺度感和可识别性。
超安全的流通路线。行人在外墙和天井的一侧行走,而不是在车道上行走。
特殊的建筑元素。包括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螺旋楼梯,起到引导方向和在增强公共特征的作用。
底层的组织布局带来共享的空间和未来规划的广泛潜力。
三座建筑使用了相同的设计原则,但保持了各自的特性,并对它们所处的环境作出了适宜的回应。
▲结构图
在不同类型的场地上,个人(汽车)与集体(电车、巴士和共享自行车)交通方式之间的实际转换是极为重要的。因此,Park + Ride建筑致力于让进出安特卫普的交通流更具可持续性和集体性。
换言之,这些建筑和配套设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运输”环境,就像机场、火车站和地铁一样,需要优先考虑换乘的舒适性、便捷性性和安全性。提高运输的可持续性需要与大都市网络内的旅客、来访者以及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而Park + Ride的核心,就是提供设计足够完备和细致的交叉换乘系统。
结语
当钢筋水泥同质化城市时,冷门建筑如文化 “异数”,以独特形态诉说文明多元可能,其存续是人类对 “独特性” 的坚守 —— 如比利时自行车博物馆、日本犬岛精炼所的实践,印证其是对抗文化扁平化的火种。
隈研吾 “与环境对话” 的理念,在此体现为谦逊的 “场所精神”,如马丘比丘与山体共振、福建土楼诠释伦理。其存在关乎人类对文明记忆的需求。
答案在改造与保护的平衡:不封存为标本,而是以数字化建档、文化体验等方式介入当代,使其超越 “濒危” 叙事,成为滋养现代性的根系,书写文明 “非标准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