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云-建筑工程行业的专业平台

微信扫一扫

浏览量:270501117

建筑业“老龄化”日趋严峻,博智林借智慧建造之力破解难题

   2022-04-26 港股解码2310
导读

建筑业“老龄化”日趋严峻,博智林借智慧建造之力破解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持续增长,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逐年递减,而人口老龄化正不断深刻地影响各行各业供求结构," 用工荒 "、" 招不到工 " 等现象的频发,不断凸显社会劳动力结构性供应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建筑行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最大。

建筑业 " 老龄化 "" 用工荒 " 日趋严峻

近年来," 月薪过万都招不到人 "、" 超龄农民工活可做 "、" 建筑工地老龄化严重 "" 年轻人不愿进工地 " 等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正不断给建筑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具体而言,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超龄劳动者社会保障,以及出于人身安全等考虑,全国多地发布建筑业 " 清退令 ",对劳动者年龄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上海市明确 " 禁止 18 周岁以下、60 周岁以上男性及 50 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

2021 年 4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0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 28560 万人。其中 50 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 26.4%,比上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占比继续提高。根据这些数据测算,2020 年 50 岁以上农民工总数为 7540 万人,比 2018 年增加 1081 万人。这意味着未来 8 年里,将有 7540 万人陆续离开建筑工地。

然而,矛盾的是,随着超龄农民工到站下车,新一代年轻人却无法及时补上空缺,建筑工地时常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

实际上,即便是万元月薪此等诱惑,都无法让大批量的年轻人进入建筑工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较于舒适的办公室环境,建筑工地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就是一个被贴上 " 脏乱累 "、不体面、不稳定、不自由、拖欠工资、没有社保等 " 负面 " 标签的工作岗位。

此外,受传统观念所致,农民工辛辛苦苦把娃送进大学,如今却让子女步其后尘再入建筑工地,一时间难以接受,大多数父母宁愿让子女从事工资待遇偏低的工作,都不愿让其进入建筑工地。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经济产业规模不断增长,大量的就业岗位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自由度更高、创造性和挑战性更强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给了年轻人新的工作选择。

以上种种深刻地影响了农民工年龄结构。与 50 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不断提升的情况相反,40 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是趋于下滑的:2020 年,40 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 49.4%,比上年下降 1.2 个百分点。

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国当前传统行业遭遇 " 老龄化 "、" 用工荒 " 等问题,同样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出现过。以日本为例,根据日本人口预测机构的预测结果,2010 年到 2050 年,日本劳动人口将从 8128.5 万人减少到 4929.7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下降到 51.8%,特别是在日本农村、建筑工地、老年人疗养院等地方,劳动力严重缺乏。

解局:供给结构高科技化,新兴产业工人崛起

目前,产业转移、供给结构高科技化和移民等方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发达国家尤为重视供给结构高端化,正不断加大机器对人工的替代,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探索。

例如,在 20 世纪 70 年代左右,日本小松建设集团就推出无人机和推土机;清水建设集团推出焊接机器人和天花板安装机器人,美国推出面向建筑施工外骨骼机器人 SRA 和 SRL。

当前,我国也推出了不少供给结构高端化发展的政策。

2019 年,我国就发布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下称 " 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

今年 1 月份,住建部发布《" 十四五 " 建筑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直接强调要加快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 " 危、繁、脏、重 " 施工作业。

在政策支持及资本的加持之下,建筑机器人商业化应用率先在中国开花结果,也获得不少人的看好。

去年 3 月份,抖音平台坐拥 73.1 万粉丝的 " 求知科学 " 发布了一个短视频:在一处工地上,一台台粉红色的机器人,正不分昼夜地工作,而且工作效率是传统农民工数倍。混凝土机器人在进行整平、抹平工作;外墙喷涂机器人进行高空作业;地坪研磨机器人在自动研磨 ……

该视频发出不久,就获得超五万点赞和超一万转发。不少用户留言,再不努力以后连搬砖的机会都没有了;也有人直呼国家强大了。

真正让这些 " 粉红色机器人 " 大火的是去年国内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推出后,这些粉红色的建筑机器人不断登上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并出现在知名博主视频中。即使没有建筑业经验的工人,经过严格培训,粉红色机器人在他们手中也能运作自如。

据某媒体报道,46 岁中年妇女蒋海鸥入职不过半年多,便掌握近 10 款建筑机器人的操作。" 操作起来不难,就像我们平时玩手机。" 蒋海鸥用她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说。

在同一个工地上,像蒋海鸥一样从未接触过机器人行业的工人们,都能自如操纵机器人施工,这源于博智林严密完善的培训体系。工人既能熟悉机器人的操作知识,也会学习传统的建造基础理论、工艺与手段,并自己上手操作,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

因此,以蒋海鸥为代表的建筑机器人操作者也被亲切地称呼为 " 产业技师 ",即新产业工人。

这些建筑工人的新同事——建筑机器人,背后的开发者就是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 " 博智林机器人 ")。

据了解,博智林机器人是国内房地产龙头碧桂园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聚焦于建筑机器人、BIM 数字化以及新型建筑工业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

截至目前,博智林机器人在国内首次完成机器人参与建设示范区、首次建立机器人调度中心、首次跑通修整类机器人多机联合施工模式 …… 完成从 0 到 1 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教授认为,博智林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zy88.cn/news/show-288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咨询电话

400-850-1518

版权© 建筑云   京ICP备2020049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