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是黄河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千百年来,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泾源县的泾河奔腾而下,一路向东而行,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平凉的土地,同时见证着这方大地的沧桑变迁。平凉市境内泾河干流长度为132公里,是平凉人民的“母亲河”。泾河安则平凉安、泾河美则平凉美、泾河兴则平凉兴,保护好泾河,既是一道确保安康的生命题,也是一道亟须破解的发展题。
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期盼。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应运而生。项目西起市博物馆,东至纸坊沟,全长9.25公里,横跨平凉市三大海绵功能分区中的西部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和人居环境提升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区2个功能分区,串联10个海绵城市排水分区,协同泾河大道改造及南侧生态廊道雨洪调蓄项目、泾河北路海绵化建设项目,串联野猫沟、甘沟、鸭儿沟、大岔河等8条沟道综合治理,与活力公园、柳湖公园、南山公园和居住社区改造等项目共同形成海绵城市集中连片建设区域,致力于打造集海绵城市理念生态绿廊、综合休憩城市开放空间、排水分区雨水末端调蓄、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于一体的海绵城市廊道。
项目坚持“有水则清、无水则绿”原则,把海绵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山水环境、人文生活融合起来,打造了“水脉相通、绿带穿城”的人文生态美景,形成了以河为轴、水清岸绿、生态优美、功能完善、开放共享的生态格局,将泾河建设成为平凉人民的生态河、文化河和幸福河。
补齐短板弱项保障行洪安全
城市建设,安全为本。项目坚持“遵循河道自然形态,保持河道纵向态势,确保城市防洪安全”原则,实施堤防加高3.67公里、基础加固11.93公里、河道清淤疏浚47.06万立方米、清理高杆芦苇等碍洪植物及溢流堰等构筑物、治理支沟汇入口8处等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积、防洪能力不足、水生态环境薄弱等短板,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新伤”刚好“旧伤”复现等问题,有效恢复泾河自然洪涝行泄功能。
通过泾河及“八沟一河”等水系综合治理,实现泾河中心城区段50年一遇、其余沟道20年一遇防洪标准,形成“鱼骨”状防洪排涝通道,构筑“一川多廊”防洪排涝格局,有效提升防外洪、疏山洪、排内涝能力,显著增强城市韧性。
重塑绿色岸线恢复生态基底
绿色发展,生态为先。项目遵循生态、低碳、自然的原则,从城市发展建设和提升宜居水平角度出发,通过滩地生态修复、两岸绿化提升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有效恢复泾河生态基底。
实施滩区生态修复36.8万平方米,搭配种植花叶芒、狼尾草、针叶芒、蓝羊茅、鸢尾、射干、大花萱草、黄金菊等观赏性植物,进一步提升河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丰富植物品种,恢复自然生境,构建多样化生态系统。
采取错台绿化、爬藤绿化、垂吊绿化等不同形式,着力打造“岸绿、景美”的泾河生态岸线17.6公里,为平凉人民营造一个水清河晏的安居环境,良好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植入海绵模块提高蓄渗能力
海绵改造,功能为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两岸绿地及沿岸公园广场进行改造提升,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渗、滞”为主、“蓄、用”并举的建设思路,利用地形将周边汇水区雨水导入绿地,通过多级滞蓄与净化措施,实现面源污染削减和上游客水就地消纳,发挥岸线空间最大调蓄能力。因地制宜设置植草沟9.4公里、砾石盲沟2.9公里、雨水花园0.49公顷、下沉式绿地10.7公顷,配建湿塘、生态驳岸、雨水集蓄利用等设施,增强区域自然净化能力,促进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采用透水材料铺设游园步道9.25公顷,既兼顾了市民健身、出行需求,又减轻了城市非透水硬化地面对自然的破坏程度,使雨水能够最大限度下渗,补充涵养地下水。
通过一系列措施,将泾河两岸10个排水分区串联成片,打造1140公顷集中连片海绵示范区,实现了河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机融合,保证了生态、景观和功能相互兼容。
融入文化元素完善服务功能
中国特色,文化为要。项目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适度融入黄河文化、泾水文化、农耕文化、平凉历史等文化元素,形成龙隐泾湄、泾水流韵、水墨洒泾、泾波传情、流泾岁月为主题的“一带八景”,凸显了中国城市人文特色品质。同步建设18.5公里健身步道,增加公厕、书吧、唱吧、售卖亭等服务设施,优化完善停车、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做到“一园一特色、一处一景观”,塑造更加自然、生态、方便、舒适、开放的活动空间,将泾河打造成市民的休闲娱乐地和外地游客的旅游向往地。
置身平凉,一条绿色生态、开放友好、富有文化底蕴和生命力的泾河呈现在人们眼前。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河清水向东流,只待时日,正在今朝。惟愿泾河浩荡,喜看万物繁荣,古老的泾河故事正在翻开新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