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开封市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运管服平台”)为抓手,围绕“建、运、管、服”,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协同联动、融合数据资源、赋能场景应用、服务保障民生,以高水平城市管理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高位统筹推进 重塑城市管理格局
开封市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平台统管,推动城市管理更高效。
聚合“大城管”力量。依托“一委一办一平台”,全面实行“城管委高位监督、统筹协调,城管办指挥调度、监督考核,运管服平台载体支撑、技术保障”的城市管理工作模式,构建纵向联通住房城乡建设部、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四县、六区,横向联通市级68个相关单位的“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系,推动部门协同联动,保障运行顺畅高效。系统运行以来,累计处置城市管理问题1039万件。
重塑“大城管”格局。将182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划分为122个管理区域,把智慧城管、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等多项工作统一到城市管理部门,形成“大城管”体制,统筹推动解决民生所需。
严格“大城管”考核。依托综合评价数据,编制运管服平台监督指挥手册、工作考评办法、工作奖惩办法等文件,完善考评体系。每年拿出2100万元奖励资金,每月在媒体上公布考评结果,对前3名的区政府、前2名的县政府分别给予奖励,对考评落后的区县政府给予处罚。
深度融合资源 夯实平台建设基础
开封市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统筹建设运管服平台。
注重顶层设计。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专家指导下,组建高规格领导小组,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实地调研运管服平台建设涉及的20个信息化系统,以适度超前的眼光,高标准编制了《开封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全面汇集数据。坚持应纳尽纳、应接尽接原则,整合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运行安全监管等平台,对接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行业数据,完成雪亮工程、智慧住建等22个系统互联互通,获得城市管理数据3.7亿条,形成专题图层97张,将“数据之沙”汇集成“数据之塔”。
改造升级系统。按照运管服平台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要求,在燃气安全治理方面增加远程控制、完善监测监控;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对雨水管网、泵站等设施进行整治、监测提级;在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方面增加桥梁、井盖、管网感知设备,透彻感知城市生命线运行状态。通过资源融合、系统整合,搭建了管理、数据、应用、安全4个基础体系,完成了指挥协调、行业应用等8个模块建设,构筑了运管服平台的“四梁八柱”,初步实现“城市数据一屏统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城市管理问题一屏调度”。
应用数字科技 发挥运行保障功能
开封市充分运用海量数据,建成数字城管、综合执法等10个专题模块,以“一图十景”构成“城管大脑”,具备发现问题、研判调度、远程控制、跟踪处置四大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城市内涝模块,雨前模拟全市内涝实景,为预警发布、力量预置提供科学依据;雨中实时查看73处易涝点视频、17处雷达水位、9座立交涵洞电子水尺等信息,远程控制沿河闸板、泵站设备启停;雨后自动生成内涝分析报告。去年成功应对“杜苏芮”强台风,城区18个积水点雨停30分钟内全部排空。智慧燃气模块,实时监测燃气管道、调压设备及各燃气场站数据,运管服平台运行以来没有发生燃气安全事故。智慧园林模块,实时监控园林管养企业作业范围、作业进度、作业质量,系统自动开展评价。
聚焦突出问题 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开封市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利用运管服平台,实行城市“人、地、事、物”等全要素信息常态化管理,为市民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
拓宽问题受理途径。运管服平台对接城管12319热线、公众号等渠道,全时段受理问题;接入12345、供水等民生热线了解、督办各类问题。每天处理案件2000件左右,结案率从平台建设之初的40%提升至如今的96.4%。
及时推送便民信息。每天对涉及城市管理的百万余条数据信息进行关键词筛选,利用“市民通”APP、短信等方式,将道路拥堵、公交线路、旅游景点、汛期积水等信息推送告知市民游客。开展有奖举报和随手拍活动,解决市民投诉7689件,回访满意率达99.8%。
支撑服务科学决策。扩展建设智能视频,添置无人机、移动巡查车和电动车,做到信息采集立体化、全覆盖,运用系统AI(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完成35类城市管理问题视频算法识别,实时显示12个行业运行数据和决策建议,形成数据日报,为各级科学决策提供即时“一站式”数据支撑服务。
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封市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和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关键事项,进一步拓宽平台功能、丰富应用场景、完善评价机制、探索市场运营,建好用好运管服平台,保障城市运行安全高效、城市管理整洁有序、为民服务精准精细,让城市更宜居、更现代、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