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以红色引擎激活发展动能
“建筑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基建市场趋于饱和,不主动求变,就会被市场淘汰。”程志强指出,面对行业困境,中铁二十五局始终把党建作为引领发展的“根”与“魂”,通过“党建+”模式,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新能源与数字化等新兴领域,中铁二十五局党委创新推行“党员技术攻关小组”机制,把党旗插在创新最前沿。例如,在智能运维领域,党员技术骨干联合高校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适用于铁路隧道的智能检测系统,大幅提升运维精度与效率。
党建工作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也融入日常管理与团队建设中。柳梧铁路项目党支部通过“每月之星”评选、“红旗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载体,激发一线员工干劲,该项目在中国铁路南宁局2024年上半年信用评价中位列全线第一。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让企业在攻坚克难中始终保持昂扬斗志。
“传统基建路径难以为继,必须跳出‘施工’看‘建设’,打造全链条、多领域的生态闭环。”为有效推动企业在行业大变局中实现转型升级,该集团提出“三个三分之一”战略布局:即工程总承包打基础,大运维业务稳增长,战新产业与海外市场拓空间。
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中铁二十五局不仅巩固传统铁路、公路建设优势,更向新基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进军。例如,广东阳江风电项目中,企业创新采用“风光储一体化”模式,为区域绿色能源供给提供新样板;在山西屯留,企业试点“零碳园区”建设,通过综合能源管理实现园区近零排放。
程志强强调:“我们要从‘干项目’向‘造生态’转变,让工程总承包、运维服务、新兴产业和海外业务互为支撑,形成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转型不是口号,而是要靠体系化的创新实践,让每一项新技术、新理念都能落地生根。”程志强提出“三看三转”方法论——看政策、看市场、看技术;转思维、转模式、转能力,以此构建企业持续创新的制度生态。
在绿色建造领域,庆盛枢纽安置房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装配率超过50%,建筑垃圾减少30%,并在惠州、东莞建立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实现“工厂造、现场装”,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与环保水平。广州白云站项目则全面应用BIM技术,通过数字化模拟,提前规避设计冲突,缩短工期近两个月。
智慧建造与智能装备的应用同样亮眼。在武夷山轻轨改造项目中,企业首次提出并实践“全生命周期运维”模式,不仅承担建设任务,更接手后期运营维护,实现收益周期的延伸与价值的最大化。广州南站特种工程机器人上岗后,高空作业效率提升50倍,大幅降低安全风险。深江铁路12标段引入智能造桥机,桥梁安装效率提高50%,关键工序时间缩短至6小时内,彻底改变了传统挂篮施工模式。
为激励创新,中铁二十五局每年提取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3%用于奖励,一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青年突击队”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力军。程志强说:“我们要让年轻人挑大梁,让创新成为企业最鲜明的标识。”
战略家的全球视野:立足湾区、放眼世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中铁二十五局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以高标准、高质量工程助力“轨道上的大湾区”成型成势。在南沙,企业承揽市政、地铁、江海联运等重点项目,合同额超70亿元,其中南沙江海联运地块项目以绿色施工标准成为区域标杆。在广湛高铁、广州东环城际、南珠中城际等工程中,企业以精益求精的施工品质,为大湾区互联互通提供坚实保障。
在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方面,中铁二十五局16年来累计派驻20余名驻村帮扶干部,自筹帮扶资金超千万元,带动社会资金上亿元,修建饮水工程、道路硬化等设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其中,韶关秤架村获评广东省首批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成为企地共融典范。
海外业务方面,中铁二十五局陆续在白俄罗斯、斯里兰卡等10个国家设立属地化公司,实施“本土化”运营策略。在白俄罗斯,企业不仅承建了中白工业园多项重点工程,更取得建筑施工总承包和建筑施工“双一级”资质,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中资建筑企业之一。在斯里兰卡,企业援建的大型医院项目,极大改善了当地公共卫生条件,赢得广泛赞誉。
程志强表示:“我们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用属地化策略深耕市场,让‘中国建造’成为联通世界的桥梁。”
援斯里兰卡国家医院门诊楼项目
以创新为帆,驶向未来
“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程志强坦言,中铁二十五局的实践证明,传统建筑企业完全可以在新时代焕发新生。2025年,企业目标是实现营收300亿元,新业务占比显著提升,这不仅是一份蓝图,更是对行业未来的坚定承诺。
从中铁二十五局的转型路径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战略眼光与创新勇气,更需要责任担当与实践智慧。以党建引领方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全球视野布局未来,这家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何为“中国建造”的时代标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中铁二十五局正以创新为帆、实干为桨,破浪前行,书写着属于中国建筑行业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