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快讯首页 频道列表

泉州一地发现首个以茶庄命名的古建筑

2025-08-05 11:441740
近日,安溪县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发现普查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今年2月以来,安溪县文物普查队对大坪乡的大坪、萍州、帽山、前洋、香仑、福美、双美7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普查,新发现多处与茶相关的文物古迹。其中,香圃茶庄是在安溪发现的首个以茶庄命名的古建筑,这一独特的建筑承载着当地茶商的奋斗史,成为此次普查的重要成果之一。
家族同心创业
“富贵不离祖”建茶庄
安溪县文物普查队介绍,香圃茶庄又叫杏林楼,当地俗称“雨伞楼”。位于安溪县大坪乡大坪村杏林角落21号,于民国壬申年(1932年)落成,由高铭霍、高金钩兄弟共建。

走进高铭霍的裔孙家,普查队了解到其祖父当年建茶庄有一段感人的创业故事。清末,高铭霍的父亲早年出门谋生,在厦门坐渡轮时不幸坠海,家庭的重担压在母亲肩头。高铭霍、高金钩两兄弟懂事早,老大高铭霍勤劳踏实、性格内敛,老二高金钩头脑灵活、敢于冒险。成家后,高金钩经族亲引荐前往印尼棉兰。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迅速捕捉到茶叶生意的巨大商机,旋即在棉兰开设了“老芳饮”茶庄,专门经销来自安溪的乌龙茶。远在安溪大坪的高铭霍,则负责茶叶收购、加工和包装,再雇人将茶叶挑到同安泰仔岭脚,转运至厦门太古码头出口。
兄弟俩虽远隔重洋,却配合默契,生意越做越好。积累财富后,两人曾计划在厦门中山路购置土地建店面,并交付了定金。但母亲一句“富贵不离祖”的建议,让他们改变了主意。1930年,兄弟俩毅然回老家,把茶庄盖在大坪乡。
中西合璧“雨伞楼”
南洋风韵落茶乡
民国十九年,香圃茶庄在大坪乡破土动工,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工程浩大。自此,在高海拔的大坪山区,有一座茶庄因长期给外来茶商提供吃住方便,让外地人在风霜雨露的他乡备感温暖,被亲切地称为“雨伞楼”。
茶庄坐西南朝东北,平面布局呈横长方形,通面阔24米,通进深18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该建筑为两层石木结构,通体由不规则石块和条石砌筑,带单护厝。建筑外观形似雨伞,大门为石质拱门,门额为彩色,上书“香圃茶庄”,两侧浮雕花草动物,落款“壬申年立”。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歇山顶、马鞍脊,屋面铺黑色板瓦,屋脊无装饰,檐口未设瓦当,室内屋架为搁檩造。护厝进深四间,上下厅,屋顶为悬山顶,室内二层为穿斗式木构架。边门两侧原有浮雕花草动物并饰色彩,色彩大部分脱落。大门与边门均设枪眼,有防盗防御功能。
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年代,所有建筑材料全靠人力肩挑背扛运抵工地。这座楼采用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融合闽南土楼传统与南洋建筑特色,历经3年落成。茶庄既是经营场所,也兼具接待外来客商住宿的功能。
银元运输留谜团
茶庄传奇色彩浓
茶庄建设中留下一个未解谜团:建楼所需的大量银元究竟是如何安全运到安溪大坪?大坪海拔在850米以上,地势偏远,交通闭塞,且有土匪出没,沿途设伏抢劫是常有的事。而从南洋汇来的钱需先在厦门国际银行兑换成银元,数量估计“至少有好几担”。在当时的环境下,安全运送如此巨款难度极大。
据高铭霍后裔讲述,其祖父常于夜晚独自一人从大坪步行经泰仔岭前往厦门,采用分散多次、亲自背运的方式,一趟趟将银元秘密运回大坪,这段故事经历为茶庄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目前,高氏后裔中仍有许多人在安溪等地传承着家族的“茶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香圃茶庄还承载着一段珍贵的红色记忆,曾有地下党在此居住、活动。普查过程中,该楼的“老区接头人”王金豆向普查队介绍,茶庄至今仍能发现当年战争留下的枪火痕迹,这些斑驳的印记为茶庄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安溪县文物普查队有关负责人介绍,香圃茶庄是“四普”新发现文物普查点,也是大坪茶商奋斗史的实物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对研究当地民国时期的土楼综合建筑形制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读懂建筑之美 共赴文化之约
以敬畏之心触摸历史脉络,以思辨之眼解析文化密码。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生机,中共吉林市昌邑区委宣传部、共青团昌邑区委在全区广泛组织开展“读懂建筑之美 共赴文化之约”建筑可阅读文

0评论2025-07-2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