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楼宇智控中心的屏幕上,整栋楼正在进行一场“智慧控制”。中央空调系统根据室内人数和外部气候自动调节,电梯的运行逻辑也被重新编排,减少了无效能耗。
“建筑本身要成为一个有机体。”海尔智慧楼宇智控总经理周威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它应该能感知、能调节,像人一样会呼吸。”
在“双碳”目标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正经历一场从高能耗、粗放建设向绿色、低碳、智慧转型的关键变革。智慧楼宇,正在成为这一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楼宇行业进入“1:1”阶段
住宅、办公楼、商场……现代社会,人们超过八成的时间都在建筑物内度过。
然而,这些建筑也正是能源消耗的大户。目前我国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占比最高,其中,全国存量建筑中近40%仍为非节能建筑,既有公共建筑中超过三成使用寿命超20年,暖通、照明等系统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智慧楼宇从新建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今年的比例基本是一半对一半。”在周威斌看来,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进入存量更新阶段。与大拆大建不同,如今的市场空间在于如何把既有建筑改造得更加低碳、智慧,这是更大的挑战。
改造这些庞然大物,就像在钢筋森林里做“外科手术”。但正因如此,存量建筑改造的价值才更加凸显。
“很多老楼图纸都找不到,机房空间狭小,但你不可能将建筑推倒重来,只能通过模块化、可拆装的设计来解决。”周威斌认为,随着需求的变化,楼宇行业正站在一个拐点,存量改造让行业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新市场环境下,楼宇行业正在经历角色的转变:过去,企业更多停留在卖设备上。随着竞争加剧,这类企业将越来越难生存。
当楼宇硬件产业链走向成熟,设备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时,谁能提供定制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谁就能赢得市场。当企业从设备商转型为“设计方+设备商+服务方”,它们需要提供全链条的服务——从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施工安装,到后期运维、拆解回收。这对企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AI让建筑“会呼吸”
随着智慧楼宇进入存量改造的“硬骨头”阶段,市场对于其价值的衡量也更加现实。
智慧楼宇最初的目标是“智慧”。几年前,行业对于智慧楼宇的印象还是人走灯灭、刷脸通行、自动调温。但行业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真正的跃迁来自AI的引入。
“最初我们解决的是自动控制问题,后来是节能降本与用户舒适的统一。”周威斌总结智慧楼宇的发展路径。通过AI、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不再依赖人工调节,而是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运行。
在投入资金对既有建筑进行智慧化改造后,用户在不改变原有使用习惯的情况下,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电费下降。“智慧楼宇与传统建筑相比,能帮助用户获得最优电费解。”周威斌向记者介绍。
以轨道交通场景为例,地铁站常常“冷过头”,即便站内空无一人,空调依然运行,造成能源浪费严重。而在南昌地铁,海尔智慧楼宇为传统控制系统接入了AI算法,能够实时监测人流、温度、湿度,并自动调整暖通设备,使节能率提升了10%,这不仅带来了巨额电费节省,还改善了乘客体验。
支撑这种转变的,是海量数据。“不要把AI想得太高冷。”周威斌笑言,“它的价值就在于每天帮建筑省下一点电,让人住得更舒服。”不同场景的建筑能耗模式差异性极大,办公楼的高峰在白天,而医院则是全天候运行。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建模,AI可以针对不同场景训练,匹配最佳运行逻辑。AI让建筑从“被动反应”走向“主动预测”,再走向“实时优化”。通过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人员流动,系统可提前做出预测与调节,实现舒适性与节能性的动态平衡。未来,每一栋建筑都可能拥有专属的“智能大脑”。
建筑能发电、会储电、巧用电、可售电
AI的引入,让建筑具备了主动调节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楼宇的价值也正在被重新定义。“楼宇不再只是单纯的用电终端,更是电力市场的参与者。”周威斌强调,“建筑既能发电,也能储电,还能交易电力。”
在此背景下,虚拟电厂成为楼宇建筑转型的新方向。简单而言,其通过聚合楼宇的分布式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资源,统一调度,实现类似电厂的效果。
“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今年出台了针对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实际市场需求来看,行业本身也在向着零碳方向转型,未来,智慧楼宇就是虚拟电厂的基本单元。”周威斌分享道。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层面明确了虚拟电厂的定义,被业内视为“进阶”发展的积极信号。
当“隔墙售电”规模化落地,企业之间的电力交易逐渐自由,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白天,光伏板负责供能,剩余电存储备用;夜间,储能系统释放电力,甚至还能通过电力交易获益。
对企业来说,这将带来新的盈利空间,极大缩短了改造楼宇的投资回报周期。有楼宇运营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分布式光伏为例,原有投入回报周期需要20年甚至25年,这不一定能支撑既有建筑主动参与改造,但如果加入虚拟电厂技术,整个周期可以缩短至10年。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商业楼宇,也能延展至工业领域。随着国际碳关税政策趋严,零碳园区可帮助企业大幅降低碳足迹,成为了智慧楼宇行业的新赛道。
在青岛,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在2024年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零碳建筑评价,降碳率最高可达90%。放眼全国,相关行业人士预测,到2027年,中国零碳园区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
产业链走向竞争与共生
当楼宇智控、虚拟电厂等概念逐一落地,智慧楼宇的产业链条也在加速延伸。这也意味着,整个行业格局将迎来新的变化。目前,市场上既有像海尔、华为、施耐德这样的综合型企业,也有众多专注于细分环节的中小厂商。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格局更可能是“竞合”。大企业更像生态整合者,中小企业更像创新孵化者。这种模式类似智能手机行业,平台厂商负责操作系统,小企业开发应用生态。
大企业凭借资金、研发与项目规模优势,正在构建覆盖“硬件+软件+服务”的完整生态。它们凭借项目规模经验和自我迭代能力,能够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而中小企业则在细分领域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与大企业的生态合作,它们能将具体创新技术快速落地。“楼宇行业的产品极其丰富,小到一个传感器,一座楼宇就需要声音、湿度、光纤等几百种类型,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所有环节。”周威斌介绍。
以AI算法优化为例,其需要大量项目作为训练基础,只有积累足够的历史数据,智控系统才能够检测实时运行数据以及推理未来数据,做到主动实时优化。与之对应的是,中小企业往往在细分领域具备优势,但缺乏项目资源。和大企业合作,把技术嵌入它们的生态,是更现实的盈利路径。
这种生态合作模式,也让智慧楼宇的未来呈现出更加开放的格局。
当我们重新审视建筑,它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而是能够感知外界、调节自身、参与能源交易的“生命体”。它像人一样会呼吸,会生长,会与外部世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