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佛山的历史建筑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镌刻着千年文脉的印记。从深巷宅院到水乡古镇,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风貌的瑰宝,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近年来,佛山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的活力,探索出一条“以用促保”的活化之路。
政策创新破解保护难题,激发历史建筑新生机
2016年《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发布为历史建筑保护奠定了法律基础。2024年出台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活化利用的路径,强调在保护价值要素和建筑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多功能使用。今年2月印发的《佛山市促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实施办法》更是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为核心,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将传统建筑转化为文化展馆、非遗工坊等新型空间。这些政策不仅解决了“保护难、利用难”的困境,还为历史建筑赋予了现代功能,使其重新融入城市生活。
活化案例彰显文化传承与社区融合
在佛山,许多历史建筑通过活化改造焕发了新生。崇德里旧民居保留了清代建筑格局,通过微型钢管桩基础和混凝土框架结构提升安全性,同时融入展览与商业功能。叶氏大宗祠则从家族祠堂蜕变为文化展馆,24免费开放,成为村民的“荣誉室”和社区文化中心。碧江振响楼作为抗战时期的校舍,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广雅师生与村民的抗日故事。这些案例不仅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还通过功能创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社区共建的双重价值。
佛山的实践表明,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更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创新模式的探索,这些古老的建筑将继续为佛山注入文化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