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长沙三个基于BIM技术构建的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在建项目施工现场,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在项目设计、施工、维护等各环节,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是如何提升项目管理效率,降低施工风险,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的。
设计革命 从“纸上谈兵”到“全景预演”
走进中建·博萃府项目设计部经理刘科的办公室,屏幕上正进行一场“毫米级”的博弈,只见刘科轻点鼠标,地下室管线如血管般立体呈现。

这种变革让设计从平面走向立体。
中建·博萃府项目采用了BIM深化前置模式——管线综合设计与施工图同步进行,彻底改变了传统“先出图、后深化”的流程。“这要求各专业设计师在同一个三维平台上协同工作。”刘科介绍,“就像指挥交响乐,每个声部必须精准配合。”
施工现场,技术员正通过手机查看BIM模型。“以前靠想象,现在有精准三维导览。”技术员对照模型调整管线支架位置,“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就像有了‘建筑GPS’。”

朱亚宁介绍,该项目运用BIM三维建模,提前规划管线、模拟排布,固定好管道穿梁穿墙位置,提前预埋套管,避免了与结构冲突等问题,也保证了精装效果。
在该项目的地下车库,这里早已不是我们对车库昏暗低矮、管线杂乱无序的刻板印象,“我们车库也是利用BIM技术,贯穿设计、施工,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控的地下室,地下一层车道精装完成后,最低点净高都有2.7米。”朱亚宁告诉记者,除了地下室,该项目地上塔楼部分也全部运用了BIM技术进行现场施工指导。
智慧赋能 从“人防”到“技防”的飞跃
这种“数字孪生”技术正延伸到更广领域。

通过BIM技术在图纸会审、机电管综等方面的应用,该项目发现图纸设计存在顶板缺失、基础柱偏位、管网冲突等38处问题,经及时修改图纸,避免了经济损失,大大节约了工期。同时,项目在塔吊布置阶段便深度应用BIM技术进行事先防碰撞检查,从源头上规避了群塔之间及塔吊与楼栋的干涉风险。
项目创新应用远不止于此。
“智慧工地可实现AI视频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等违规行为,还可通过语音提醒,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该项目总工程师吴庆苏介绍,项目进一步引入“AI+智能塔吊”系统,通过实时获取并高速计算各塔机运行姿态,实现动态防碰撞预警,有效辅助塔司安全作业。该系统不仅能预防约80%的人为安全事故,还通过统一调度任务,使塔机利用率提升一倍以上,结合项目管理平台,实现了约30%的综合提效。“以前项目管理靠经验,现在靠大数据,就像从‘功能机’升级到了‘智能机’。”吴庆苏感慨。
这三个项目勾勒出长沙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轨迹,从单点技术应用走向全流程赋能,从工具升级走向模式变革。
“BIM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新的建造哲学。”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表示,它让建筑从“建成后再发现问题”转变为“建造前就解决问题”。
长沙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正加入这场变革。当设计师在电脑前轻点鼠标调整模型,当施工人员用手机查看三维导览,当管理人员通过大数据决策……建筑行业已然在技术的赋能下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