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云-建筑工程行业的专业平台

微信扫一扫

浏览量:381690455

激活乡村建筑的文化基因(侨界关注)

   2025-11-07 金台资讯1250
导读

青年建筑师陈国栋曾在日本学习、生活8年,期间在京都创立建筑事务所“无名营造社”。2017年,怀揣对中国乡村建筑的深厚情怀,他携团队归国,先后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设立工作室,深耕

青年建筑师陈国栋曾在日本学习、生活8年,期间在京都创立建筑事务所“无名营造社”。2017年,怀揣对中国乡村建筑的深厚情怀,他携团队归国,先后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设立工作室,深耕乡村建筑营造及研究,探索适应新时代的乡土建筑实践。
潜心研究
高中时代,身为美术生的陈国栋曾随学校师生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写生。临江而建的吊脚楼、古朴的城墙与城楼等传统建筑,在他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记。
本科毕业后,对传统建筑的浓厚兴趣指引他东渡日本深造。在东京多摩美术大学、京都府立大学相继攻读硕士与博士的岁月里,他常常到日本乡村进行调研。
渐渐地,他找到了研究方向——以日本乡村木构建筑为方向,探索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乡村复兴及灾后重建等领域。
同时,陈国栋的目光始终未离开国内的传统建筑。他频繁奔赴黔东南地区调研,在木质榫卯的建筑群间探寻中国木构建筑的独特样态。
博士毕业后,陈国栋在日本京都创办了建筑事务所“无名营造社”。谈及命名缘由,他表示源于对“造房者身份”的思考:“在尚无建筑学与建筑师职业时,造房者究竟是匠人,还是隐性的建筑师?”
“他们留下了许多优秀建筑,至今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陈国栋说,他希望借事务所致敬这群无名造房者,因此秉持“与民间默默无名的匠人共同劳作”的理念。
事务所在日本成立时,聚焦于华人老屋改造,以及咖啡厅、餐厅、民宿等商业空间的设计与建造,尚未真正触及传统建筑改造,直到2017年——陈国栋被策展人左靖发起的“茅贡计划”所打动,才正式转向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营造。
“茅贡计划”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镇作为实践场地,通过空间、文化和产品生产形式,开创文化经济模式,发展村寨集体经济并有效保留其自然生态、社区文脉及乡土文化的承袭与延传。
“在左靖老师找我合作之前,我没想到在黔东南也能有这样的工作机会。”陈国栋坦言,这里的建筑及文化,都十分契合他对乡村聚落研究的追求。于是,他仅考虑三天便决定接受邀请,携团队落户黔东南。
活化技艺
初到茅贡镇,陈国栋便接到了建筑任务。“两栋房子要设计,一周后施工队进场,而我连办公室都还没有。”他坦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借了张桌子当办公桌,靠手绘图纸推进项目,边设计边施工。”
尽管如此,木构建筑的高效率搭建仍让他充满成就感,但同时他也有所反思:“我深耕木构建筑研究近十年,但却对部分传统工艺不够熟悉。”
“要对黔东南的木构建筑进行改造,离不开与掌墨师协作。”陈国栋说,掌墨师即在木头上画墨线的师傅,他们是木构建筑的总工程师。
在团队拓展至十余人后,为了让成员快速熟悉木构工艺,陈国栋与团队发起了“掌墨师计划”——以茅贡镇的75位掌墨师为对象,进行半年的调研,了解他们对木构建筑保护与传承等问题的看法。
随着“茅贡计划”的推进与公共空间、生态厕所改造等工作的开展,团队积攒了较为丰富的木构建筑改造经验。
为了将经验成果用于实践,2020年,无名营造社发起了“为老百姓造房子”公益计划,免费为村民设计建造住宅,“归柳杨宅”便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
彼时,黔东南地区大部分纯木构民居被村民改建为砖混建筑,传统木构建筑面临断层风险。“村民多因担心木构房屋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陈国栋说。团队便决定从技术改良入手,在传统木构中融入居住需求与当代审美。
“归柳杨宅”项目的业主杨老师希望建造一个集合居住与侗族文化研学为一体的房屋。陈国栋团队设计的建筑一层为居住空间,由红砖和混凝土建成;二、三层为木构,分别用作侗族文化的研学宿舍及公共空间。房屋建好后,贴合整体的村落风貌,同时提升了木构建筑的舒适性。
“归柳杨宅”项目成功落地,让团队对木构技艺现代化更具信心。此外,团队还进行了“倚山人侗布基地”“种子计划”等公益建筑改造项目。
营造业态
2020年,陈国栋来到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这座侨镇以碉楼闻名,具有中西融合的风格。该地的先锋性建筑让陈国栋看到了更具未来可能性的乡村。
彼时塘口镇旧区正面临空心化风险,闲置旧建筑为他提供了建筑改造的切入点。他随即决定在当地增设工作室,计划将闲置旧粮站改造为工作室。历时两年,工作室被打造成集办公场所、面向公众的咖啡厅、露天吧、学术交流场地及展厅于一体的多元空间。
在改造当地其他建筑时,团队也有困惑。“我们对黔东南地区木构建筑很熟悉,但在塘口镇,青砖等元素难以让我们快速上手。”陈国栋说。
深入调研时,团队发现了“灰塑”这一传统工艺,并找到一位擅长灰塑的匠人。该地工作室的门头,便是用灰塑工艺打造的。
这位匠人因这次合作获得了更多关注。“他专业能力突出,一年后便在我们工作室对面租下店铺自立门户,业务持续拓展。”陈国栋介绍,团队还陆续挖掘出擅长水磨石工艺、老介砖修复等技艺的本地师傅,并与他们建立了合作。
依托这些积累,团队在当地的实践不断拓展。其中,他们设计的里苑·稻香碉楼民宿成为当地首栋由碉楼与祠堂改造的民宿,投入使用后颇受欢迎。
近期,无名营造社在推进一个菜市场改造项目。“我们希望既保留买菜的民生功能,又增加适配年轻人的空间。”陈国栋介绍道。
此前在黔东南,团队打造了当地首个咖啡厅、鸡尾酒馆,初衷是让来自城市的建筑师在乡村拥有熟悉的生活方式。如今在塘口镇建造的咖啡厅、展厅等空间,承载着陈国栋的更深思考:“既要探索行业下行期建筑师的新路径,更要回应乡村对运营与人才的需求——唯有留住人,方能激发活力,为此我们要参与乡村运营、孵化地方特色业态。比如,我们正在推进的‘青年商业社区’项目,就是要打造集住宿、购物、研学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乡村的未来在哪里?”这是陈国栋一直追问的议题。他认为,随着时代发展,青年建筑师需回应新语境下的乡建需求,更要让实践成果在地方延续下去。
为此,无名营造社正在打造木构产业基地,并邀请“掌墨师”入驻工作。“希望能缓解掌墨师就业难题,推动木构建筑产业化发展,让中国木构建筑走向世界。”陈国栋说。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zy88.cn/news/show-799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咨询电话

400-850-1518

版权© 建筑云   京ICP备2020049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