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钢结构施工这一建筑行业“硬骨头”领域,田儒洲钢结构创新工作室以攻克技术壁垒为己任,围绕钢结构加工、安装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取得1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大同大学体育馆屋盖钢结构工程项目中,场馆屋盖采用大跨度钢结构桁架,传统安装方法存在精度难控制、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工作室团队反复论证后,创新采用“分段预制+整体提升+实时监测”施工工艺,研发专用提升设备和监测系统,将桁架安装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比传统方法节省工期40天,消除高空作业安全隐患。工作室还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编制的《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技术指南》在公司多个项目推广应用,累计节约成本超500万元,带动公司钢结构施工技术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随着装配式建筑成为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石林装配式创新工作室率先聚焦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安装全链条技术创新。针对装配式构件安装效率低、PC构件预留预埋不精准、传统套筒灌浆无法冬期施工等问题,工作室研发“装配式结构转换层PCF板临时固定”“墙板套筒连接冬期施工”等技术,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在海淀区西北旺永靓家园装配式住宅小区项目中,工作室创新采用“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模式,整合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设计,减少构件生产设计变更,使构件生产效率提升30%,现场安装工期缩短25%,同时推广绿色建材和节能技术,减少60%建筑垃圾排放。此外,工作室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培养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40余人,为公司抢占市场先机提供支撑。
四大创新工作室虽聚焦领域不同,但均秉持“学以致用、以创促干”的理念,将创新成果与项目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形成“问题导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四大工作室累计开展技术攻关80余项,解决现场难题200余个,推动多个项目提前完成节点目标,节约成本超1500万元,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60余人。
中铁六局建安公司工会副主席王骐表示,创新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事业”,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加大对创新工作室的支持力度,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员工参与创新实践,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