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云-建筑工程行业的专业平台

微信扫一扫

浏览量:354602897

锚定数智化!职工创新工作室激活建筑产业新动能

   2025-09-11 中工网1370
导读

在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铁六局建安公司始终将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公司精心培育鲁扬BIM创新工作室、贺建坤房建创新工作室、田儒洲钢结构创新工作室、石林装配式创新工作室四大

在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铁六局建安公司始终将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公司精心培育鲁扬BIM创新工作室、贺建坤房建创新工作室、田儒洲钢结构创新工作室、石林装配式创新工作室四大员工创新工作室,以“创”为根基,用“新”为羽翼,在破解技术瓶颈、培育专业人才、优化项目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创新成果扎根项目一线,以集体智慧奏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乐章。
鲁扬BIM创新工作室作为公司唯一一个以女员工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鲁扬带领团队聚焦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破解传统施工中“图纸看不懂、问题难预判、协同效率低”的三大瓶颈,打造“数字孪生”工程场景。在成武县人民医院病房楼暨院区扩建项目中,面对管线排布复杂导致传统二维图纸多次出现碰撞、工期延误的问题,工作室组建攻关小组,通过BIM技术搭建全专业协同模型,提前排查126处管线冲突点,优化排布方案后减少80%现场返工,节省成本近200万元。同时,工作室编制《BIM技术应用标准手册》,累计开展培训30余场,培养50余名具备BIM应用能力的技术骨干,推动公司BIM技术应用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面覆盖”。
从数字建造的精准赋能,到房建领域的精益管理,贺建坤房建创新工作室同样成果丰硕。针对房建项目工序多、协调难度大的特点,工作室以“精益建造”为理念,牵头优化“房建项目全周期进度管控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现场施工数据、动态调整施工计划,解决“计划与实际脱节”的痛点。在门头沟站货场铁路职工住房项目中,工作室优化混凝土浇筑工艺、改进墙体抹灰技术,使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获评“省级优质工程”。此外,工作室搭建“师徒结对+案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培养20余名懂技术、会管理的项目骨干,其中3人成长为项目经理,为公司打造“带不走的创新团队”。
在钢结构施工这一建筑行业“硬骨头”领域,田儒洲钢结构创新工作室以攻克技术壁垒为己任,围绕钢结构加工、安装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取得1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大同大学体育馆屋盖钢结构工程项目中,场馆屋盖采用大跨度钢结构桁架,传统安装方法存在精度难控制、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工作室团队反复论证后,创新采用“分段预制+整体提升+实时监测”施工工艺,研发专用提升设备和监测系统,将桁架安装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比传统方法节省工期40天,消除高空作业安全隐患。工作室还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编制的《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技术指南》在公司多个项目推广应用,累计节约成本超500万元,带动公司钢结构施工技术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随着装配式建筑成为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石林装配式创新工作室率先聚焦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安装全链条技术创新。针对装配式构件安装效率低、PC构件预留预埋不精准、传统套筒灌浆无法冬期施工等问题,工作室研发“装配式结构转换层PCF板临时固定”“墙板套筒连接冬期施工”等技术,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在海淀区西北旺永靓家园装配式住宅小区项目中,工作室创新采用“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模式,整合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设计,减少构件生产设计变更,使构件生产效率提升30%,现场安装工期缩短25%,同时推广绿色建材和节能技术,减少60%建筑垃圾排放。此外,工作室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培养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40余人,为公司抢占市场先机提供支撑。
四大创新工作室虽聚焦领域不同,但均秉持“学以致用、以创促干”的理念,将创新成果与项目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形成“问题导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四大工作室累计开展技术攻关80余项,解决现场难题200余个,推动多个项目提前完成节点目标,节约成本超1500万元,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60余人。
中铁六局建安公司工会副主席王骐表示,创新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事业”,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加大对创新工作室的支持力度,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员工参与创新实践,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zy88.cn/news/show-787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咨询电话

400-850-1518

版权© 建筑云   京ICP备2020049178号